探析县域发展的战略逻辑与实践路径 ——《平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专家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平阴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2024年12月20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标志着平阴县未来15年的发展蓝图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围绕《规划》对平阴的战略意义、国家使命践行、治理实施路径,本文邀请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理事长、山东建筑大学教授刘兆德,对《规划》进行深入解读。
1.问:本轮国土空间规划的批复对平阴县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此次批复是平阴县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其战略价值在于跳出了县域“小而全”的传统思维,通过精准定位“济南都市圈西南部绿色产业基地”和“以玫瑰和阿胶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实现了“借势”发展与“特色”崛起的平衡。《规划》核心意义可概括为“三个重构”。首先是空间治理体系的重构。《规划》终结“多规冲突”历史,首次实现全域“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为全域国土空间划定刚性底线与弹性空间。其次是发展动能的重构。通过“东城西画、北水南田”的空间布局,推动平阴从传统农业县向“绿色智造+文旅康养”的双轮驱动转型,预计到2035年绿色产业占比提升至60%以上。第三是城乡关系的重构。《规划》以城乡统筹为抓手,探索“土地集约—产业升级—人口集聚”的城乡融合新模式,为全国县域新型城镇化提供实践样本。《规划》的批复不仅是技术文件获批,更是县域发展权的“法定化”,为平阴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与合作中持续赢得先机。
2.问:《规划》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全面振兴等国家战略中有何创新举措?
答:《规划》的核心逻辑在于将县域发展融入国家与区域战略框架,与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度耦合,在落实国家战略时找准“地方资源禀赋—国家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热点”三者的最大公约数,体现了“小县域对接大战略”的精准落位。
首先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重点保护黄河沿岸及玫瑰湖湿地,构建“一区两园、两带三廊”的生态空间格局,推动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直接响应了黄河流域“大保护”要求。
其次是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全域统筹融合,对乡村地区进行功能分区差异指引,加快平阴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创建。构建“玫瑰+阿胶”双地标产业链,以“三生空间”统筹优化为纽带,创新“土地增减挂钩+产业园区”模式,破解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是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家要求大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县城作为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平阴县立足城乡资源禀赋特点,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措施,提升城镇化质量。另一方面,推动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形成以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城镇化动力机制。这与新型城镇化强调产业驱动、基础设施配套的理念高度契合。
3. 问:如何确保《规划》从“规划蓝图”到“治理实践”的跨越”?面临哪些现实挑战?
答:规划落地需聚焦“机制—要素—动力”三重保障,实施路径设计。创新机制,建立“规划—项目—资金—政策”四联动机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要素激活,建立“年度体检+五年评估”动态调整机制,允许在严守“三线”前提下优化产业用地布局。数字赋能,依托“智慧平阴”平台,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监管。
尽管《规划》目前已经批复,但平阴仍面临多重现实约束,需警惕“理想规划”与“复杂现实”的碰撞,规划实施中不可忽视的一些矛盾。例如,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的动态平衡难题,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双向流失”风险等。
《规划》探索了一条县域尺度下“生态优先、特色引领、制度创新”的空间治理路径,真正的规划落地,既要保持战略定力严守底线,也需建立灵活响应机制,以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长期目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