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专家解读《平阴县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
11370124004209020U/2023-6524158
县政府办公室
2023-10-21

专家解读《平阴县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张涛,男,中共党员,2004年参加工作,副高级教师,市优秀教师、市优秀班主任、济南名师,省市教育教学活动中多次获奖,多篇论文公开发表。主要从事我县教育管理与改革、招生转学、特殊教育等工作。

 

市优秀教师、市第四期名师张涛对《平阴县建设乡村教育振兴先行区专项工作方案》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问:县域内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难点有哪几方面?

答:对照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县域内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存在三方面有待提升的问题。

一是乡村教育资源配置和保障尚不均衡,需要进一步增加对乡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确保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城乡教育资源的共享与调配有待加强,将城市的教育资源更多地引入农村地区,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是乡村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有待加强,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学水平、薪酬待遇和职业发展机会有待提升,增加乡村教师的工作吸引力,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需进一步加强,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满意度。

三是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机制仍需优化,在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用人评价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措施、细化实施路径。需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乡村教育评价体系,评估乡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效,为教育质量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问: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如何真正能够实现?

答:围绕乡村振兴,要制定一以贯之的工作原则,这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目标的前提。

(一)方向引领。坚持党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为实现乡村振兴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因地制宜。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层层加码,不搞一刀切,不搞形式主义,久久为功,扎实推进。

(三)创新驱动。积极探索和创新乡村教育改革的方式和方法,增强“造血”能力,更好发挥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心、文化中心作用,不断推出符合实际需要、有创新性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确保乡村教师“有奔头”,乡村孩子“有盼头”,乡村教育“有看头”。

(四)整体推进。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推动优质学校辐射农村薄弱学校常态化。统筹配置城乡师资,并向乡村倾斜,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农村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五)持续发展。依据党中央的整体安排制定每年的开展计划。实验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注重持续性和稳定性,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改革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问:如何破解乡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答:提高农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质量,最基本的问题是教师“留得住”、“愿意留”、能“安心”工作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提高质量达到与乡村建设相匹配的理想效果。在真正解决好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问题之前,相应机制建设、制度规范和机制激励的逻辑必须建立和清晰。

要想让有水平、有能力、有抱负、有思想的高水平教师愿意到乡村去,一定要在基础条件上有必要的保障,为此,要特别强调政府的协调、分配、保障作用。探索农村教师留得住、发展好也是创建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希望让每一位在农村坚守的教师和城市的教师一样,都能有信心、有希望、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找到自己的职业归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问:创建乡村教育振兴实验区的创新点是什么?

答:从核心思想上,我们努力超越“共享理念”,走向“共生理念”。以共享理念指导城乡教育资源流动,多围绕教育经费、教师资源、教学资源等实体资源展开路径探索。然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教育资源由城市向农村单向流动,乡村教育出现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欠缺自信心的乡村教育需要新的理念重构振兴之路。

共生是对共享的继承与发展,共生理论中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对城乡教育资源流动的研究具有较强适用性,城乡教育资源“共生”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教育内卷化、城乡教育互动不足、资源流动不稳定等问题。在乡村教育振兴中,城乡教育资源需要从共享走向共生,强调发展理念、内容及方式的转变与优化,以实现互惠共生。

 

 

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平阴县教育和体育局

咨询电话:0531-83101591   0531-83101590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