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平阴分局主要负责人葛传荣带头解读《平阴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字号:
大 中 小



葛传荣,女,汉族,1970年12月生,省委党校大学学历,中共党员。主持分局全面工作,负责干部人事和财务审计工作。
问:为什么要出台《平阴县“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答: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自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来,深圳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特殊地区积极开展改革试点,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明确提出要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12月,生态环境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在总结改革试点经验基础上,为地方做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提供指导。
2022年7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提出了“威海市引领带动、沿黄9市重点推进、其他城市梯次发展”的全域“无废城市”建设路线;2022年11月28日,济南市生态环境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济南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方案要求“各区县(功能区)政府同步成立‘无废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2022年年底前印发本辖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工作方案”。平阴县作为试点区县,根据市局要求需编制本辖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工作方案。
问:“无废城市”建设要达到什么目标?
答: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推进固体废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市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无害化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步显现。
问:要采取哪些措施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工作?
答:《实施方案》围绕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生活源固体废物、建筑垃圾和危险废物五大领域及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提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八项重点任务。
一是差异化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加强总体设计,根据“无废城市”建设各项任务,制定部门责任清单。实施空间差异化“无废城市”建设推进机制。打造黄河流域生态样板。
二是打造“无废细胞”工程。以生活垃圾分类为重点,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的管理运行体系,2025年前,建成100个生活垃圾分类为特色的村庄,建设8个以农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为特色的村庄,开展“无废工厂”、“无废园区”建设,打造“无废”工业,2025年年底前,建设玫德集团等3家 “无废工厂”。开展服务业“无废细胞”建设,引导培育一批“无废景区”“无废商超”和“无废酒店”,建设一批“无废学校”“无废机关”和“无废社区”,共享共建“无废”生活。
三是推动工业绿色低碳生产。做好工业固废源头减量,提升工业固废利用水平,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提高工业固废精细化管理水平。
四是推行农业绿色生产。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到2025年,单位耕地面积化肥施用量较2020年下降6%左右,农药施用总量较2020年下降10%左右。提高秸秆和粪污综合利用水平,探索“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新模式,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达到9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加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到2025年,农膜回收率达到95%左右。
五是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与分类。实施居民小区分类投放点的升级改造,探索常态化督导机制。推动各类场所具备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能力,做到“专桶专投”全覆盖。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加强垃圾转运、垃圾处置、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等利用处置设施建设。推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
六是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加强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推广应用。推进国家级、省级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示范创建工作。到2025年,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稳定在100%。做好建筑垃圾源头减量、分类管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
七是强化监管处置能力建设。严格危险废物源头管控,严格环境准入,推动在产企业源头减量,强化收集转运贮存等过程监管,增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完善医疗废物全过程管理,提升危险废物风险防控能力。
八是完善“四大体系”建设。通过加强制度、技术、市场、监管四大体系建设,提升综合管理效能,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固废监管能力。
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平阴分局
咨询方式:0531-87880082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