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丨泉州市政务服务改革典型经验做法
字号:
大 中 小



为强化数据赋能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深入总结提炼各地各部门在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无证明省份”“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优化提升”等改革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近日,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2024年政务服务改革典型经验案例,其中泉州市推行“证照同销”改革打造经营主体注销“一站式”服务、泉州市晋江市创新“产业一类事”服务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泉州市永春县以高效政务服务机制化解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难题等案例入选。
泉州市推行“证照同销”改革 打造经营主体注销“一站式”服务
泉州市对本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包括台商投资区行政审批服务局)核发的营业执照和九类许可证件实施“证照同销”,推行“一次告知、一次申请、一窗办理、一口办结”的“一站式”服务,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减成本”,着力提升登记审批效率,完善经营主体退出机制,有力促进经营主体“新陈代谢”。
一、改革背景
泉州市市场监管局按照“高效办成一件事”“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聚焦经营主体退出环节,针对经营主体在注销营业执照后,还需到不同的窗口办理其持有的许可证件,耗时长、效率低,退出不够便利等痛点,以及部分经营主体在注销营业执照后,未及时注销其持有的许可证件,给在已注销经营主体的地址上办理新的许可审批以及日常监管工作带来困扰等难点,认真研究改革举措,出台《泉州市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同销”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打造便利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精简材料,合并申请。申请人只需提交营业执照注销登记需要的材料以及《泉州市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同销”申请信息采集表》、许可证件原件,即可申请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同销”;免于提交许可证件注销需要提交的申请表(书)等相关材料;许可证件遗失的,只需在《泉州市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同销申请信息采集表》上注明并承诺情况属实后,免于提交遗失公告等有关材料,实现了注销数据“一次采集、多次运用”。
(二)一次告知,一窗受理。泉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门户网站等线上渠道及登记审批窗口等线下渠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办理“证照同销”的适用范围、依据、提交材料、程序、时限等事项;实行“一窗受理”,各级登记窗口统一受理市场监管领域“证照同销”申请,并根据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件的核发机关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内部流转,同步办理证照注销登记,实现市场监管领域证照注销“最多跑一窗”。
(三)一口对外, 一次办结。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件为同一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在承诺时限内办结,并由受理的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出具证照注销通知书;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件为不同层级市场监管部门核发的,受理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出具本级核发证照的注销通知书的同时,告知申请人非本级核发许可证件的注销结果并将根据申请人要求采取邮寄等方式送达注销结果,实现市场监管领域证照注销“只需跑一趟”。
三、改革成效
此项改革,申请人无须分类、分次、分窗口申办营业执照和许可证件的注销手续,政策受众面广,极大地便利群众和企业办事,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一是降低成本。以一张许可证件注销减少2份材料算,9张许可证书可减少收取18份材料;许可证遗失的,还可节省遗失公告的登报费用300-500元不等;以往办理证照单项注销至少耗时0.5小时,流程再造后,办理2项以上证照注销一般也只需要1小时。二是提质增效。在办理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证照同销”时,无需跑动县城和乡镇的两个登记审批窗口,直接在县级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同步办理了证照的注销,仅用时25分钟。从县城到偏远乡镇需要3个小时车程,解决了偏远乡镇企业群众路上来回跑的烦心事,“证照同销”改革给经营主体的退出提供很大便利。自2024年10月10日实施改革以来,全市已有311个经营主体通过“证照同销”退出市场,优化了市场主体活跃度,有效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泉州市晋江市创新“产业一类事”服务 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泉州市晋江市围绕鞋服、食品、机械等重点产业,通过重塑服务逻辑、强化渠道建设、构建服务体系,创新推出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一类事”服务。“产业一类事”聚焦创业起步、日常运营、发展融资、遇到困难四个阶段18个场景,从企业需求视角出发,整合“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6个,政务服务事项68个,增值服务事项75个,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衍生服务,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晋江市以“晋江经验”为引领,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政务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已基本实现。然而,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单纯的政务服务保障已不能满足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的需求,经营主体需要土地、政策、人才、资本、科技等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市场服务。今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也指出,要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全生命周期的衍生服务。晋江市根据文件精神,创新推出“产业一类事”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各类涉企服务资源,打造定制化、套餐式、模块化为企服务新模式,为不同产业的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重塑服务逻辑,编制全周期服务指南。聚焦产业服务从“有什么、给什么”转变为“要什么、给什么”,围绕鞋服、食品等晋江重点产业,梳理形成“产业一类事”服务手册,打造企业生产经营“百科全书”。一是突出全周期服务。按照创业起步、日常运营、发展融资、遇到困难等四个阶段,梳理企业开办、选址建厂、经营许可、员工招聘、融资担保、上市辅导等18个场景,实现涉企服务从“一个点”拓展到“整个面”。二是突出“六链”融合。围绕不同阶段企业的发展需求,在做好政务链的基础上,叠加土地、政策、人才、资本等服务供给,实现政务链与载体链、政策链、人才链、资金链、创新链“六链”融合,赋能产业发展。三是突出法治护航。针对企业发展面临的涉法问题,紧扣“预防性”改革定位,围绕生产经营中高频风险点,全面梳理不同产业的合规经营指引,让企业提前知晓法律“底线”和运营“风险点”,引导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二)线上线下融合,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紧抓“高效”“办成”的政务服务底层逻辑,线上线下双轮驱动,打造全方位服务体系。一是推行线下服务“帮代办”。政务服务中心开设“企业服务专窗”,做到提前介入、全程指导、精准服务,实现“一类事一站办”;工业园区设立“单一窗口”,为企业和项目提供全流程帮代办服务,实现“对接一窗、办结全部”;开展“轻骑兵”“大篷车”下一线、走基层专项协调服务活动,组织要素保障部门进园入企送政策、送服务。二是推出线上服务“智能办”。依托闽政通建设企业专属服务空间作为线上服务企业门户,创新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实现涉企高频事项的AI智能检索、智能问答、千人千面等服务。同时,依托泉州市“政策找企”平台,实现惠企政策“一网汇集、精准匹配、智能兑现”。
(三)强化问题导向,推进全流程服务提升。多渠道强化政企互动,构建问题闭环处理机制,推动涉企服务从“解剖一个问题”到“解决一类问题”。一是实行“接诉即办”。依托12345热线、政务服务中心“办不成事”窗口、“政企直通车”平台,以“专线—专窗—专车”多渠道汇集企业诉求,实现简单问题1日办,复杂问题3日办,疑难问题“一企一策办”,全面构建问题解决闭环机制。二是推进政企互动。建立营商环境“体验官”制度,邀请企业家作为“体验官”走进政务服务大厅,与部门领导一同体验办事过程,查找流程堵点,持续调整优化“一类事”改革举措。
三、取得成效
今年来,泉州市晋江市已完成鞋服、食品、机械等三个“产业一类事”服务手册编制,合计梳理“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6个,政务服务事项68个,增值服务事项75个;“企业服务专窗”为企业提供服务127次;“单一窗口”为47家企业帮代办213个审批事项,推动17个工建项目立项后4个月内进场施工;企业专属空间访问量超3万次,上线138个涉企高频事项,实现148项政策的“免申即享”,累计兑现金额13.5亿元;开展“营商环境体验官”“局长走流程”活动80次,发现解决问题64个,形成流程改造案例3个。
泉州市永春县以高效政务服务机制 化解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难题
泉州市永春县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针对工业园区企业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通过组建专班、优化服务、清障护航等措施,全力推动政务服务逐渐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高效化解了84%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41家企业、约3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这一行动不仅提升了政务服务质效,还激发了经营主体活力,增强了企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一、背景情况
泉州市永春县积极响应政务服务领域的优化升级号召,从工业园区企业“急难愁盼”出发,强化部门联动,开设绿色通道,重塑办证机制,推动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服务业务流程再造和服务系统重构,分类梳理打通历史遗留“症结”,全力化解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实现企业满意度、幸福感“双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组建专班,统筹推进化解工作。一是全面摸清底数。成立涵盖项目政策研究、规划审核等职能的工作专班,对全县有意向的工业企业开展地毯式摸底调查,仅用2周时间完成多个园区63家企业摸排工作,涉及办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同时,加强动态摸排,坚持“发现一批、指导一批、化解一批”。二是逐项梳理问题。逐一核查项目,深入了解未办证原因,掌握全县园区企业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形成原因及整体现状,并建立问题清单台账。共梳理出用地手续不完善、未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及建设工程施工许可、消防验收手续不齐全等9大类问题。三是定期组织会商。每周二、周五定期组织专班人员集中碰头会商,解决存在的共性问题;个性化问题按照分类处置原则,为每家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推动问题逐个破解。同时,实行闭环管理机制,全生命周期动态掌握每家企业不动产登记情况,已开展会商39次,研究制定个性化措施41余项。
(二)优化服务,突破企业办证难题。一是重塑办证机制。按照“一个专班、一份清单、一人帮代办”等机制简化流程,将流程环节从6个缩减至4个,并精简所需提交的材料,由原9份精简为提交房屋现状测绘报告、房屋可靠性鉴定报告及消防安全评估报告等3份关键材料。同时,开设绿色通道,按照“一窗综合受理、专班内部流转、全程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实现“症结”内部消化、问题内部解决。二是前靠纾难解困。通过现场踏勘、现状调查、资料收集分析等方式,精准把握企业办证问题症结所在。同时,提供全程帮办代办“保姆式”服务,让企业“能办、好办、快办”。如,针对厂房结构安全和消防评估存在隐患问题,主动上门提供技术指导,推动企业落实房屋结构加固、消防设施完善等整改措施,有效加快办证问题化解进度。三是聚力精准宣传。召集意向办理企业召开问题处理政策解读会,并开展专班人员专题业务培训,讲深、讲透企业重点关注的办理要求、事项等关键内容,帮助企业消除疑虑。同时,发动12个网格干部深入园区一线,详细解读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的基本条件、办理流程等事项,零距离送政策上门。
(三)清障护航,激发企业发展动能。一是筑牢安全防线。利用全县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的契机,要求企业委托专业机构对申请办证的厂房开展“房屋质量体检”和“消防安全评估”,梳理质量和安全问题清单,进行全面整改,消除各类安全隐患。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针对“融资贵”“融资难”问题,通过解决工业企业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办理问题,为企业增加融资“筹码”。同时,积极对接提供多家银行融资渠道,企业凭新办理的不动产证实现原融资额度翻一番。三是推动增资扩产。鼓励引导企业盘活资产,进设备、增订单、稳产能、拓市场,进一步增资扩产、提级赋能。
三、取得成效
泉州市永春县以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通过组建专班、优化服务、清障护航等措施,高效化解84%的历史遗留问题,涉及41家企业、约3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已成功助力15家企业顺利完成13.5万平方米工业厂房产权证融资贷款,累计融资额度达1.5亿元。
来源: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