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贯彻《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全域一体的生态水系系统,全面提升县域河湖水域生态环境品质和综合效益,充分彰显平阴水系特色和人文魅力。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由平阴县水务局起草了《平阴县生态水系规划(征求意见稿)》,现进行公布,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对该征求意见稿的修改意见建议。
征求意见期限:2021年11月5日--2021年12月5日
意见反馈方式:
互联网平台 :平阴县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pingyin.gov.cn/)
电子邮件:pyswgh2013@126.com
联系电话:0531-87878838
联系人:谭波
请在信件封面或邮件标题注明“意见建议”字样及来信人姓名、联系方式。
平阴县水务局
2021年11月4日
平阴县生态水系规划(征求意见稿)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世界的主要文明都源于大江大河,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滋养了中华民族。黄河是唯一至今没有中断传承的文明,距今5800多年,不仅是一条大河,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中国精神的象征。
平阴伴黄河而生。得益于黄河丰沛的资源,平阴开创了自己的历史文明,大汶口文化遗址记录平阴与黄河的血脉渊源。平阴因黄河而兴。平阴是黄河入济第一站,也是济南黄河段的核心防洪区,平阴境内的安栾河、锦水河、玉带河、浪溪河、龙柳河最终都汇入黄河。千年来平阴兴水利、除水害,在与黄河的连续纠缠中不断发展。与南方流域不同,北方黄河流域,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水资源匮乏,河湖联通性差,生态系统脆弱。
一、规划背景
(一)新时期国家宏观战略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十六字”治水方针,即“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要深化贯彻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资源系统。
(二)济南城市发展任务
济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五个济南”建设: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编制生态水系规划,是落实“五个济南”战略,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的基础保障;是落实中央、省、市有关“幸福河湖”创建要求,形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引领,全面提升济南市河湖水域综合环境和品质的有力支持。目前平阴的浪溪河、玉带河已纳入济南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的试点,通过水生态系统建设,可推动平阴美丽幸福河湖建设更上一层楼。
(三)平阴责任和使命
平阴是“西兴”战略重要支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高品质的人水和谐生态环境;要紧扣国家战略,坚持乡村振兴战略与黄河国家战略相结合;落实“西兴”战略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保护山水生态,统筹布局,整合资源,促进“学研、研产、产城、城乡、生态和发展”五个融合。要落实平阴十四五规划“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特色靓县”战略,注重“人水和谐”,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宜居宜业上持续发力,更高标准提升城市品质。
二、总体概况
平阴县位于山东省济南市的西南部,黄河南岸,东北接长清区,东临肥城,南接东平县,西临聊城,距离济南市区60余公里。总面积715平方公里。辖 6 镇 2 个办事处,346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全县总人口37.49万。
平阴县为济南市域次中心城市,是具有玫瑰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自然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被誉为中国“玫瑰之乡、阿胶之乡、和圣柳下惠故里”。
(一)自然环境
1.地形地貌
平阴地处泰山西脉,黄河南岸,地势具有南高北低、中部隆起的特点。地形特征以丘陵台地为主,平原、洼地为次。具有六种微地貌:荒岭坡、岭坡梯田、近山阶地、山前平地、扇间洼地、黄泛缓平洼地。
2.水文地质
岩层松散,含水丰富。地下含水岩组包括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和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两种类型。
(二)社会经济
2019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23.17亿元,同比增长7.1%。三次产业比例为14.3:57.4:28.3。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8.04亿元,同比增长11.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91.5%,拉动GDP增长6.5个百分点。2019年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达37.37万人,同比下降0.3%。常住人口36.01万人,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2.05‰,人口机械增长率-5.18‰。自2005年开始,全县常住人口数均维持在37万人左右。
(三)历史人文
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距今约已2500年,历史悠久。境内辖东阿、平阴两个古县城重镇,又有“杏坛遗响”、“于林”、黄石公祠、黄石仙踪等古迹;还分布有大量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尤其是东阿镇西山汉墓群数量多,历史名人包括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柳下惠、秦末军事家黄石公、元代翰林李之绍、明代御史师逵、文学家政治家于慎行等。
(四)水系概况
1.河:过境河流包括黄河、汇河。境内河流主要有浪溪河、玉带河、锦水河、安栾河、龙柳河,总长度138.56公里,多属于季节性河流,直接汇入黄河。
2.渠:主要干渠有2条,为济平干渠和1030干渠,济平干渠为南水北调骨干工程之一,1030干渠为黄河下游最大引黄工程。
3.泉:境内共有泉眼22处,其中洪范池泉、书院泉、日月泉等4处名泉列入济南市新七十二名泉。
4.库:境内共有小型水库53座,总库容4548万㎡。
5.坝:境内共有塘坝120座,总库容400万㎡。
6.站:境内万亩以上排灌站主要为田山、望口山、外山、姜沟等7座。
(五)治水成绩
1.水安全
(1)防洪排涝工程稳步推进
安栾河、锦水河等主要水系完成清淤疏浚,河道坡岸整治总长度超过10km,完成黑山、湿口山等多处水库加固。防洪河段普遍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5年一遇除涝标准;重点河段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2)农村饮水安全攻坚行动圆满完成
解决了18个村、1.6万人的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入户率达到99%以上。
2.水生态
生态治理工程快速推进,水生态保护能力提高。全县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400km2,2019年水土治理工程完成率达98%。多处布置截污管道,安栾河一条河新增截污管道13.4km,新增雨水排入口30处等。引入海绵城市理念,玫城湿地建成运行,完成洪范东平湖调水规划。
3.水资源
节水工程加快建设,用水水平稳步提升。田山灌区、外山灌区、龙桥灌区、姜沟灌区、桃园灌区等引黄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完成,全县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上涨明显。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逐年下降,用水水平稳步提升。污水处理能力增强,再生水利用量增加。
4.水管理
河湖长制:截至2020年,平阴县建立了“一个体系、六长统管、九项制度”的工作制度。建立了覆盖全县所有水域的县镇村三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完成了7条50km2以上河道划界,53座水库的管理范围划定工作。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2018年12月济南城投集团与平阴县签署《平阴县水务一体化框架协议》,开始实施水务一体化战略,形成供水统一管理的格局,逐步实现全市水务一体化。
智慧水务:县人民政府于2015年提出关于加快推进“智慧平阴”建设的意见,提出智慧平阴建设的总体框架。
三、水系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
(一)水网体系初步构建,水系连通性不足
安栾河、锦水河、玉带河、汇河未构成连通体系,各河道无交集。
(二)水资源供需压力仍较大,用水水平和利用效率待提升
水资源短缺,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供需压力仍较大。全县可利用量约为1.53亿m³、实际用水量为1.58亿m³,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全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约308m³,不足全国人均的1/6,与平阴发展需求不匹配,水资源短缺的矛盾突出,城市供水水源水质、水量均不理想,安栾河、玉带河断流是常态。
水资源利用以农田灌溉为主,用水水平不高,对黄河水资源依赖程度高。平阴以农田灌溉用水为主、占比接近50%,但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高于济南市平均水平,现状农业综合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6518,万元GDP用水量远高于济南平均水平,平阴用水水平不高。
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地下水开采量过大,中水回用等节水措施少。现状地下水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约6成,其中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全部是地下水,其他水源利用率低。雨洪资源利用体系有待完善,农村饮水工程体系尚需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尚有提升空间。现状没有中水回用于工业用水。
(三)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基本构建,但防洪压力仍较大
基本构建起以黄河、汇河2条骨干河道与主要支流河道为主体的防洪排涝减灾工程体系。锦水河和浪溪河等重点河段已进行综合治理,河段防洪能力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5年一遇除涝标准。
水旱灾害仍存在重大威胁。1988年至2003年全县共发生干旱、洪涝、冰雹自然灾害34次。部分河段仍存在防洪标准不高、跨河建筑物、桥梁过流断面小的问题,且由于设计标准低,不满足防洪要求。
河道无明显河槽。河道主河槽填平造地,河槽、河滩、水库库区因常年无水均被种植庄稼。
河道淤积严重,行洪障碍多。例如玉带河平均淤积深 0.87m,最大淤积深 4.7m,导致行洪断面减小,削弱河道行洪能力。
管理不完善。存在严重的填河造地、挤占河道现象,同时未建专用防汛道路及管理设施。
(四)水环境治理不断加强,整体水质尚可,局部水污染仍存在
整体水质尚可,少部分有水河道水质较差。根据《平阴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7个断面的水质评价结果,整体水质较好,汇河水质较差为劣Ⅴ类。现场踏勘实际感观,除汇河外,其余内河均存在局部地区水质不佳的问题。
城镇排水系统未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合流制溢流污染严重,污水收集处理率待提高。近年来已建成洪范池镇污水处理站、孔村镇污水处理厂、孝直镇污水处理厂等,污水处理能力有较大提升。但当前城镇排水系统仍未全部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收集处理率仍待提高。
农村面源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河段存在严重的乱堆乱放、挤占河道现象。
(五)自然本底条件良好,水生态功能有退化趋势,水景观的系统性待提升
水生态本底好,生物资源较丰富,但存在水体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的趋势。玫瑰湖现有植物98科、365属、641种,其中包括国家Ⅱ级保护植物中华结缕草、玫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等。水体的污染,生态水量的不足,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缺少连续生态廊道,生态格局体系待完善。部分河道生态基流断流。大量河段常年无水,无明显河槽,局部亟待生态修复和治理。安栾河问题较为突出。部分田园段自然岸线段景观良好,但是城市滨河生态景观单调,改造河段多为硬质护岸,亲水景观建设不足。
(六)人文荟萃,文化特色和景观风貌彰显不足
文化遗址规模小且散点布局,缺少整合串联,特色彰显不足。
四、总体规划目标
建设水安河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全域循环生态水系。
近期目标(到2025年):水活河安、水净河畅,水网体系优化;用水得到基本保障,改善城市供水;防洪重点薄弱环节基本消除;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河网湖泊生物多样性有所改善;重点河段的河岸建设绿色廊道,河流岸线植被化率较现状明显提高。
中期目标(到2030年):岸绿景美,建立完善水网体系;初步建立多水源供水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高品质饮用水;基本建立安全达标防洪减灾体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建设完善的水生态体系;沿线景观风貌的提升;基本建立现代水管理体系。
远期目标(2035年):活力水岸、人水和谐,构建完善的生态水系体系;沿线用地功能优化配置,提升周边产业;建设完善的复合化水系功能体系;形成特色景观风貌和多元化的亲水公共空间;充分彰显文化特色。
五、规划方向
(一)以水为基,推动综合治理,支撑黄河长治久安
平阴是黄河核心防洪区、黄河入济第一站,推动平阴水资源利用、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一体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地上地下等协调联动,形成黄河流域城市生态水系综合治理平阴样板,为实现黄河长治久安提供有效支撑。
(二)以水为要,推动民生改善,增进人民福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结合平阴实际,识别平阴生态水系建设重难点问题,着重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问题,以水为要,推动民生改善,持续提升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以水为媒,推动城乡融合,实现乡村振兴
强化规划指导和制度约束,以生态水系规划为契机,以水为媒,积极推动平阴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促进制度对接和双向交融,全面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建设生产发达、生活丰裕、生态优良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四)以水为魂,延续文化传承,彰显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历史延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平阴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以黄河文化和水系文化为脉,系统整理和保护县域各类文化资源,为各类推进平阴生态水系建设的举措赋能加核,充分挖掘文化的时代价值,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平阴文化故事。
(五)以水为抓手,推动改革创新,保障生态发展
以平阴生态水系规划为抓手,推动平阴水系监督管理机制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形成平阴生态水系监督管理现代化范式,由此推广至平阴“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实现平阴生态可持续发展,助推济南美丽幸福河湖系统建设,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六、规划总体思路
(一)底线约束,人水和谐
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强化生态环境、水资源等底线约束,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相适应。
(二)全域规划、系统统筹
一是空间统筹。统筹全域水系空间,构建完善的水生态格局。二是全要素统筹。统筹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管理七大要素。三是专项统筹。承上启下,与上位和相关专项系统规划衔接。四是功能统筹。统筹河流防洪排涝、自然生态、亲水休闲、特色文旅等复合功能。
(三)区域协调、综合治理
协调县域水系与黄河流域的关系,协调平阴水系与济南市域水系的连通。综合考虑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与农村、流域与区域、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关系。
(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坚持问题为导向,分区域解决重点问题。面向远期、聚焦近期,分期推进,制定分期实施行动路径和计划。
(五)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根据各地水资源禀赋、水生态环境条件、人文资源,突出当地水生态系统建设特色和独特的水文化内涵。
七、工作重点
(一)坚守生态底线,构建全域一体的水系生态格局
强化底线约束,锚固市域“一山、一河、八湖、百泉、多廊”的市域生态框架,统筹全域“河、湖、泉、库、渠、湿地”等水系生态要素,构建”三区、一带、五廊、多点“的水系生态格局和构建一带、一核、多廊、多点的水景观格局。
一带:黄河生态风貌带;
一核:以锦水河为轴的城市生态景观核心区;
多廊:浪溪河、玉带河、锦水河、安栾河、汇河等沿河景观廊道;
多点:湿地公园、主题公园、示范古村落等景观节点。
(二)建设节水型城市,构建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
以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制度保障,构建科学供水体系,加大实施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强度控制,优化水资源供给,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进工业节水,加快推进城镇节水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建立布局合理、水源可靠、水质优良的供水体系严格控制节水约束性指标。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控制行动,细化落实县、乡镇两级行政区域的用水总量指标,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提出水资源开发上限指标。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完善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开发模式,优化水资源配置。“五水共济”优化水资源配置模式: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外调水、再生水等所有可用水资源全部纳入水供给体系,县级统一规划、统一配置、统一管控,强化用水导向性、控制性管理,确保应配尽配、应用尽用、应管尽管。
以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制度保障,构建科学供水体系,加大实施水资源总量和开发强度控制,优化水资源供给。实现黄河水、泉水、地下水多水源供水格局,并对泉水、地下水开采量进行严格限制。
确保居民饮水健康。东阿、孝直、孔村、洪范池等四个镇以地下水供水为主,地表水为辅,采用不加药的膜处理工艺,确保水质并能保护环境;榆山街道、锦水街道、安城镇、玫瑰镇采用深度处理工艺处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备用水源。
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至2035年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8,工业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新建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100%,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到10%。加快实施灌区续建配套,新增节水灌溉面积,实施企业节水工艺改造,实施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更新改造等。
(三)强化水安全保障,构建韧性稳定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采用生态防洪治理综合模式,加快构建以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为构架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构建生态防洪治理综合模式,融合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一是源头景观治理。恢复植被生态,增加汇流时间、下渗雨量,形成源头涵养区。二是中游层层拦蓄。利用低水头堰坝、翻板闸等拦水工程,维持河道水面。三是下游构建蓄滞洪区。构建具有特色的湿地公园,既可拦蓄雨水,也可行洪滞洪。
加强防洪减灾应急管理。加强防汛抗旱组织指挥体系建设,由县级延伸到所有乡镇和重点水利工程。加强河流水系连通,构建生态循环水网系统。持续保护和修复,构建健康多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
(四)加强水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水环境治理体系
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污染物消减思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处理、实时监控、及时处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加强面源、点源以及地下水污染治理。
积极实施水质净化工程,加快推进水体修复。运用生物和植物修复技术修复黑臭水体,建设人工湿地、水塘实施水质净化等,推进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和排水管网系统建设与改造,加快实施雨污分流工程,改造和新增污水处理厂。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拦截-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污染物消减思路,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处理、实时监控、及时处理”的综合治理措施,全力推进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
加强农村水系环境治理。实施农村(东阿、安城重点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示范工程。
加强点源、面源污染监督管理。入河排污口合并和调整,污水处理厂提标提质,重污染企业在线监控机制,强化排污许可机制建立面源污染源头控制管理体系。
(五)提升城乡风貌塑造,构建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景观体系
依托全域生态格局,构建人水和谐、特色鲜明的水景观体系,打造蓝绿交织的水景观风貌,通过景观廊道串联特色节点,彰显特色文化。
保护黄河生态,打造“长平山水”段黄河生态风貌带。保护和修复入黄河流生态,打造河口湿地提升玫瑰湖湿地片区,打造翟庄最美黄河落日景点。整治沿黄村居,打造沿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明确不同河流功能定位,打造多样化的沿河景观风貌。结合不同河道自然基底和沿线特色资源,明确功能定位,分段打造各具特色的沿河景观风貌。
以水为媒,串联沿线特色文化景观节点,彰显文化特色。挖掘泰山文化、黄河文化以及玫瑰、阿胶、泉水、民俗文化、于林等文化特色资源,将文化元素植入景观节点设计。落实平阴全域旅游规划和平阴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结合每个镇的特色,打造特色人文景点,整合串联形成文化浪溪线、玉带花溪线、城乐锦水线、郊游安栾线等特色游径。
以水为链,完善慢行网络,塑造丰富多样的滨水开放空间。构建滨水的绿道体系,串联重要资源。依托黄河、济平干渠、浪溪河、玉带河、锦水河以及玫瑰湖等主要水系和湿地,打通绿道网络,串联整合全流域重要资源。以绿道系统为载体,以特色资源为基底,策划多样化主题活动。
营造多元化的滨水公共空间,提升滨水活力。城市中心区:增加亲水性,提升滨水活力,适当增加沿河城市阳台和主题口袋公园,将历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节点设计。乡村田园区:完善生态岸线,以乡村休闲为主,打造田园观光空间,体验特色田园和古村落风貌。生态涵养休闲区:注重生态保育,结合生态资源,打造生态休闲康养空间。
(六)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智慧高效的现代化水务管理体系
推进智慧水务,建设现代水管理机制。创新技术,完善智慧水务平台,完善智慧水务设施,推进智慧水务管理平台建设,实现智慧监测、预警、管控一体化,强化流域综合治理。
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建设现代化综合管理体系,河道监控平台和“河长制”管理方法基础上,通过“智慧水务”、“信息化”管理,形成物联网感知系统+大数据中心+云服务平台的现代化综合管理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部门协作联动;强化综合管理,依法监督保护;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推动公众参与,实施多元协同。强化规划实施,制定分期实施行动路径和计划,确定重点工程和实施行动计划,拟定近期工程实施项目库,明确责任主体、实施内容、时间进度要求、投资估算等。任务分解,针对不同类型河段的治理目标,划分近期、中期、远期任务,明确分阶段措施。
八、预期效益
生态水系规划建设完成后预期取得的效益如下:
(一)生态效益
生态水系格局进一步完善,河流的流动性显著性增强,水体水质质量明显改善,水域景观规模明显增加,地下水水位逐步的恢复,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
(二)社会效益
优化涉水产业结构,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增强居民节水和水资源保护意识,提升居民生态文明意识,居民居住环境满意度和幸福感提升,水景观水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为市民提供高品质饮用水。
(三)经济效益
用水效率提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滨水地产经济价值,带动绿色和旅游经济发展。
一、起草背景
“十四五”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基础上、向美丽中国目标迈进的第一个五年,具有不同以往的特点与要求,流域生态水系保护工作任务需不断拓展,逐步涵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等方面。
近年来,平阴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三水(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统筹、以水定岸,科学评价、流域推动,厘清责任、区域落实”的工作思路,全面贯彻落实《济南市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以改善水生态环境为核心,持续深入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维护生态安全,保障饮用水安全,水环境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当前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十四五”时期水生态环境保护仍面临巨大压力。平阴县生态水系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为深化贯彻《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落实《2021年平阴县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生态水系构建和品质提升为抓手,打造全域一体的高质量人水和谐生态蓝图。平阴县水务局组织开展了《平阴县生态水系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制定依据
《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2021年平阴县政府工作报告》
三、出台目的
落实平阴“十四五”规划“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文化兴县、特色靓县”战略,注重“人水和谐”,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原则,客观分析生态水系状况、生态水系工作基础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各流域资源禀赋等不同特点,系统设计针对性任务措施。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涉水问题分析研判,抓住问题根源及变化趋势,以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水系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防止“一刀切”,实现标本兼治,进一步推动治水从经验治理向精准治理转变,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面对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在宜居宜业上持续发力,更高标准提升城市品质。
四、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围绕“五个济南”战略目标,积极践行新时代治水方针,遵循“底线约束、全域统筹、综合治理、突出重点”的思路,构建全域一体的生态水系系统,实现水安河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高质量生态蓝图,全面提升县域河湖水域生态环境品质和综合效益,充分彰显平阴水系特色和人文魅力。
2、分期规划目标
近期目标至2025年:实现水净河安。用水得到基本保障,防洪薄弱环节消除,改善重点水体水质,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中期目标至2030年:实现水畅岸绿。建立完善的市域水网体系,初步建立多水源供水体系,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高品质饮用水,建立安全达标防洪减灾体系,水功能区水质达标,完成重点段生态堤岸和景观建设;
远期目标至2035年:实现人水和谐。构建完善的生态水系体系,流域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流域产业协调发展,营造特色城乡文化和景观风貌,建立完善的水管理体系。
五、专项规划策略
一是强化底线约束,构建“一带、三区、六廊、多点”的水系生态格局。二是建设节水型城市,构建配置合理的水资源保障体系。三是强化水安全保障,构建韧性稳定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四是持续水生态保护和修复,构建健康多样的水生态修复体系。五是加强水污染防治,构建绿色可持续的水环境治理体系。六是提升城乡风貌塑造,构建特色鲜明的水文化景观体系。
六、实施保障建议
生态水系规划的实施,可以满足防洪安全,提高河道景观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土地价值,为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下一步将健全保障机制,构建智慧高效的现代化水务管理体系。推进智慧水务建设,通过建设智慧监测、预警、管控一体化水管理机制,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作联动,各有关部门立足自身职责,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工作开展;强化综合管理,依法监督保护,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及时处置违法行为;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强化宣传引导,推动公众参与,营造人人参与、全民行动的水生态保护氛围。
关于《平阴县生态水系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情况反馈
为深化贯彻《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构建全域一体的生态水系系统,全面提升县域河湖水域生态环境品质和综合效益,充分彰显平阴水系特色和人文魅力。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由平阴县水务局起草了《平阴县生态水系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公布,并于2021年11月5日--2021年12月5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截止公开征求意见期满,未收到意见建议。在此,向社会各界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支持表示感谢。
平阴县水务局
202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