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镇街信息

锦水街道:青春舞动非遗 高跷踩出文化传承新气象

  • 日期:2025-02-21 09:07:51
  • 来源:掌上平阴
  • 字号:[ ]
  • 访问量: [ 关闭 ]

2025年春节期间,锦水街道山头村的一群青少年儿童成了全县瞩目的焦点——他们身着传统彩衣,脚踩三尺高跷,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下灵动起舞,为市民献上了连续三天的非遗文化盛宴。这场以“踩高跷·传薪火”为主题的展演活动,不仅让拥有百年历史的“山头高跷”焕发新生,更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自觉扛起非遗传承大旗的文化担当。

代际接力:老艺人的“传帮带”与少年的“破与立”

据山头村党支部书记柳锡荣介绍,山头高跷源于清代,2012年入选济南市非遗名录,曾代表济南参加全省民俗展演并屡获殊荣。然而,随着老一辈艺人年迈,这项技艺一度面临失传危机。2024年,在村民集体倡议下,村里重启高跷队,吸引百余村民报名,最终遴选出20多名儿童和60多名中青年组成高跷队。“孩子们训练时腿上绑沙袋练平衡,摔倒了爬起来继续练,这股劲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非遗传承人柳东晓感慨道。

清晨的山头村文化广场上,寒霜未褪,20余名儿童已绑上高跷,在柳东晓的指导下反复练习“金鸡独立”动作。这支平均年龄仅10岁的队伍中,最小的队员李文聪刚满4岁,绑着0.3米高的“入门级”木跷,跟在队伍后面,一步一颤却眼神坚定。“脚要踩实,腰板挺直,眼神跟着鼓点走!”13岁的儿童队队长李博文已是队伍里的“台柱子”,他俨然一副“小教练”模样,不时纠正队员的动作。他带领队员跟随老师排练,将抖音热门音乐与传统锣鼓节奏结合,剪辑创作的短视频播放量突破2万次。“我们想证明,老技艺也能‘潮’起来!”李博文说。如今,这支队伍不仅活跃在山头村,更登上锦水街道、平阴县的舞台,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案例。

青春有为:从“手机游戏”到“高跷巡游”

正月初一至元宵节,山头村的“高跷少年”们从村文化广场,到玫瑰湖湿地公园,再到锦东公园,他们的表演几乎横跨了整个平阴县城。10岁的李存晋踩着0.7米高跷,在人群簇拥下表演“反身过桥”,马鞭翻飞间赢得满堂喝彩;7岁的好姐妹刘紫涵、闫姝辰画着精致的蝴蝶妆化身“清朝格格”,踩着跷腿演绎“蝶舞翻飞”,逗得观众们喜笑颜开。

“过去孩子放学就抱着手机打游戏,现在主动查县志、学民俗,整个人都精神了!”家长尹贻凤翻出手机相册,儿子李存晋在书房贴满高跷历史资料,书桌上还摆着自制的“高跷演变史”手抄报。据统计,展演期间线上线下吸引超5万人次参与,抖音话题#山头高跷#播放量突破190万次,网友留言“从老到少,太厉害了。”

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传承的“涟漪效应”正在扩散。平阴县和山学校组织学生们在寒假期间到山头村学习踩高跷,越来越多的学生们了解了山头村的高跷文化,“青年传承人的加入,让非遗保护从‘输血’转向‘造血’。”锦水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严莹说。锦水街道计划建设“非遗传承人孵化基地”,通过“非遗+研学”“非遗+文旅”等模式,让青少年成为乡土文化振兴的主力军。 

文化破圈:从乡土记忆到文旅IP的蜕变之路

2025年春节,锦水街道山头村的“高跷巡游”已从民俗表演升级为文旅融合的“现象级IP”。玫瑰湖国家湿地公园上,高跷队与秧歌、腰鼓队伍交织巡游,吸引摄影爱好者争相打卡;村史馆开设“山头高跷”板块,青年志愿者带领游客体验穿戴高跷、打造妆容,2025年春节期间售出文创产品200余件,单日最高营收破千元;山头村和山水岸休闲部落草莓采摘基地推出“踩高跷·摘草莓”亲子体验项目,游客在园内体验高跷非遗和摘草莓,带动基地日均客流量增长3倍。据统计,春节假期吸引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经济收入超30万元。

“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技艺复制,而是要让年轻人找到文化认同。”非遗的复兴也悄然改变着乡村治理生态。“村两委”将高跷训练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标准,开展“高跷之星”月度评比;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青年队员参与“家风宣讲团”,用亲身经历讲述坚持与传承的意义。近两年,山头村矛盾纠纷同比减少40%,获评“平阴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从田间地头的百年技艺,到城市广场的青春风暴,“山头高跷”的传承故事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当“Z世代”用短视频记录绑腿技巧,用研学地图标注文化足迹,用创新思维激活古老基因,非遗传承便不再是沉重的使命,而成为一场充满创造力的青春接力。

正如柳锡荣所言:“木跷上跃动的不只是技艺,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底气。”在这片黄河浸润的土地上,山头青年正以坚定的步伐,踏响文化自信的时代强音。